-
沈阳沈北新区携手武汉光谷共建创投科技城 打造东北创新高地
沈阳市沈北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与武汉光谷联合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总投资规模达20亿元的创投科技城。该项目将聚焦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规划与定位 创投科技城选址沈北新区道义开发区,总占地面积700亩,分两期开发。一期工程计划年内启动,重点建设创客空间、企业孵化器等核心功能区,预计引进超百家科技型企业。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人才培育、技术转化、资本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助力沈阳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生态。 二、区域发展战略契合 该项目的实施恰逢国家批准设立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窗口期。沈北新区作为沈阳北部重要增长极,正加速推进产业智能化转型。此次合作借鉴了武汉光谷在科创园区运营、高新技术孵化等领域的成熟经验,通过资源互补强化沈阳在东北地区的创新枢纽地位。 三、政企协同创新机制 地方政府将为项目提供全周期服务保障,包括政策配套、基础设施优化等支持措施。合作双方还计划拓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探索“科技+产业+资本”的新型发展模式。项目方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优势,打造辐射东北亚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四、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创投科技城建成后,预计将显著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分析指出,该项目有助于优化沈阳创新资源配置,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进一步激活沈阳在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竞争优势。 此次合作标志着沈阳在深化跨区域创新协同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引入先进地区经验与本地产业基础相结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东北全面振兴探索新路径。
2025-08-11
-
沈阳沈北新区擘画清文化旅游新地标 60亿盛京古城项目签约落地
在沈阳市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沈北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总投资60亿元的大型历史文化旅游综合体“盛京古城”正式签约落户。该项目将依托沈阳深厚的清文化底蕴,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规划占地900亩,与现有主题乐园形成联动效应,助力区域文旅产业升级。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盛京古城选址沈北新区道义经济区,毗邻方特欢乐世界,区位优势显著。其核心定位为“沉浸式清文化体验区”,通过复现清代盛京城的建筑风貌与市井文化,打造集历史展示、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目的地。规划显示,项目将分为宫廷文化区、民俗商业区、非遗工坊区等六大功能板块,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清代礼仪、节庆场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 二、产业协同与区域发展 沈北新区近年来聚焦清文化资源开发,已形成以清昭陵、锡伯族文化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带。盛京古城的加入将进一步补强产业链,与周边主题乐园、生态景区形成“历史+娱乐+生态”的黄金三角格局。分析指出,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达数百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上下游产业集聚,为沈阳建设东北亚文化旅游中心城市提供新动能。 三、投资建设与运营预期 作为沈阳市重点文旅项目,盛京古城由国内知名文旅投资集团联合专业运营团队共同开发,总投资额60亿元将分阶段投入。建设周期计划为三年,主要工程包括古建群落复原、智慧景区系统搭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方表示,项目将采用“文化IP+场景消费”模式,开发主题演艺、特色研学等衍生业态,目标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旅游综合体。 四、文化保护与创新表达 在规划设计阶段,项目团队已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对清代建筑形制、民俗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确保文化呈现的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盛京古城并非简单复刻历史场景,而是通过VR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动态展示“八旗制度”“萨满祭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创新表达既保护了文化基因,又契合当代年轻游客的体验需求。 五、政策支持与长远影响 沈阳市将该项目纳入“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在土地供给、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沈北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盛京古城建成后有望新增就业岗位超万个,并推动区域交通、商业配套全面升级。从长远看,该项目对提升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促进辽沈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2025-08-08
-
沈阳沈北新区文化产业园等入选省级示范园区 助力辽宁文化产业招商
近日,辽宁省通过命名第二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进一步推动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次评选旨在贯彻落实省级文化产业规划纲要,强化典型引领作用,为全省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提供优质载体。沈阳沈北新区文化产业园等三家园区获评示范园区,大连旅顺太阳沟文化产业园等两家园区成为试验园区,另有23家企业被授予示范基地称号,标志着辽宁省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示范园区与试验园区特色定位 沈阳沈北新区文化产业园以数字创意和文旅融合为核心,整合区域内科技与文化资源,形成“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模式;本溪南芬辽砚文化产业园依托国家级非遗“辽砚雕刻技艺”,构建从原料开采到文创研发的全产业链;辽宁(营口)乐器产业园区聚焦钢琴、提琴制造,产品远销海外,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乐器生产基地。试验园区中,大连旅顺太阳沟文化产业园通过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发展影视产业,凌海市石山石雕文化产业园则以传统石雕工艺为基础拓展文旅体验项目。 二、示范基地企业覆盖多元领域 入选的23家示范基地企业涉及文化装备制造、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细分领域。以沈阳龙之梦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国际文化贸易平台推动辽宁特色文化产品出海;部分企业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或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工艺升级,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政策支撑与集群效应并重 辽宁省近年来陆续出台文化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对示范园区给予土地、税收、融资等配套支持。此次评选明确要求园区需具备明确的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和孵化能力,示范基地企业需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通过“园区+基地”联动模式,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预计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百亿元。 四、未来三年发展路径清晰 根据规划,辽宁省将重点培育5-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示范园区年产值增长率不低于15%。下一步将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对未达标的园区和企业实行退出制度,确保示范体系的引领质量。相关园区已启动二期扩建工程,部分企业计划联合高校建立文化科技融合实验室,进一步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2025-08-07
-
【沈北新区招商】沈北新区以项目驱动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沈北新区在过去一年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成功引进恒大高科农业基地、沈北万达广场等105个重点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新一年将聚焦5G、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乡品质,着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迈进。 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带动经济稳步增长 沈北新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全年引进包括恒大高科农业基地、沈北万达广场在内的重点项目105个,涵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稳定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 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沈北新区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现代农业示范效应凸显,形成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新一年将重点引进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项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三、城乡品质提升展现新面貌 沈北新区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惠及广大群众,交通网络更加便捷通畅,城市内涝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四、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增进百姓福祉 沈北新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包括饮水安全提质、养老服务提升、优质教育普惠等在内的十大民生工程。这些工程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营商环境优化释放发展活力 沈北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加强法治保障等措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站在新的起点上,沈北新区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更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以更实举措优化营商环境,以更高标准保障改善民生,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25-07-31
-
【沈北新区招商】沈北新区产业服务平台上线赋能资源融通
沈阳市沈北新区产业服务平台的上线,标志着区域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进程迈入新阶段,旨在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自治协同推进企业资源共享,优化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企业家协会成立背景强化产业协同。沈阳市沈北新区基于其产业集聚优势,正式组建企业家协会,打造"政府引导、企业自治、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促发展"的企业服务平台。此举聚焦整合企业资源,凝聚共识,助力企业抱团取暖和互助发展,应对市场变化挑战。通过倡导企业间深度合作,推动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协会旨在强化产业内部链接,营造健康商业生态。沈阳市沈北新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节点,此机制有助于弥补产业链断点,巩固区域竞争基础,相关实践参考国家级新区建设经验,突出政府角色在市场调节中的桥梁作用。 二、"链上沈北"平台功能促进要素流通。同步上线的"链上沈北"产业服务平台,核心在于服务企业供需对接,涵盖信息、产品、技术、产能、设备、招工、原材料、机加工、物流、金融及科技服务等多元要素。平台设计强调优化组合和融通发展,如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享技术专利和产能信息,减少交易成本。通过数字化手段,平台提供实时匹配服务,实现生产要素的柔性流通,参考国内产业互联网模型,确保系统兼容工业互联网标准,同时引入高校智力资源参与创新孵化,增强区域产学研结合深度。 三、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提升区域生态。沈阳市沈北新区企业家协会通过深入开展生产要素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重组重构,构建完善且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重点聚焦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平台辅助企业实现订单共享和跨境协作,减少供应链环节冗余。例如,针对工业服务环节,平台衔接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需求,引导形成闭环链条;同时,引入绿色金融工具支持绿色转型,参考国际供应链韧性提升案例,确保生态体系的可复制性。沈北新区通过此类整合,强化在东北地区的产业枢纽地位。 四、校企协同激活创新发展动能。平台通过链接企业与高校资源,加速技术转化和人才流动,为产业生态注入持续创新动力。多所高校的融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研发支持和技能培训,推动新产品开发迭代。在要素对接中,平台突出科技创新要素的孵化功能,如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优化原材料供应链管理,引导企业共享实验设施和专利库,参考国内外科技园区模式,确保资源向高效率领域倾斜。沈阳市沈北新区依托平台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为区域产业升级奠定智力基础。 五、初步成果展示产业韧性提升趋势。平台上线已吸引多领域企业参与,反映企业资源互补性强,如部分企业利用平台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实现跨境协作。未来,协会将强化平台数字化升级,深化供应链韧性建设,通过常态对接活动激发内生动力;同时,政策配套将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形成可持续产业闭环。沈阳市沈北新区此举为全国同类区域提供示范,确保产业生态在动态调整中保持活力,促进区域经济稳健发展。
2025-07-1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